新闻中心

东方雨虹实控人暗吞7千万业绩暴跌仍豪分44亿

 

  作为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的标杆企业,东方雨虹(002271.SZ)近期深陷多重舆论漩涡。继异常分红方案引发市场广泛质疑后,公司实际控制人李卫国非经营性占用近7000万元资金且未及时披露的消息,再次将其推向风口浪尖。北京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与深交所的通报批评,不仅揭开了这家上市企业内部治理的“伤疤”,更让市场对其资金安全与股东权益保护机制产生严重担忧。

  回溯监管部门调查的最终结果,2023年2月至2024年5月期间,东方雨虹通过销售人员借款、财务转账等隐蔽手段,分阶段向李卫国输送资金。其中,2023年资金占用额为2000万元,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4950万元,累计达6950万元。此种行为明显违反《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披露管理办法》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关于关联方资金管理的规定,暴露出公司在资金审批、内控监督等环节的严重漏洞。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资金透明与合规使用是维系市场信任的基石,而东方雨虹通过非正常渠道向实控人输送资金且隐瞒信息的操作,无疑损害了中小股东的知情权与合法权益,也让公司多年积累的行业口碑大打折扣。

  值得关注的是,资金占用风波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东方雨虹近年来持续恶化的经营业绩。从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分析来看,2024年东方雨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52%,仅录得280.56亿元;净利润更是遭遇“腰斩式”下滑,从上年同期的高位跌至1.08亿元,降幅高达95.24%。进入2025年上半年,业绩颓势未能扭转,公司营业收入135.69亿元,同比减少10.84%,归母净利润5.64亿元,同比降幅逐步扩大至40.16%。连续多期的业绩下滑,不仅反映出公司经营压力陡增,更折射出行业环境变化对其核心业务的冲击。

  从业务构成来看,东方雨虹对房地产行业的高度依赖成为业绩下滑的关键诱因。作为公司核心板块的防水材料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94.6亿元,同比下降12.48%;工程项目施工业务受房地产项目开工率下降影响更大,收入同比暴跌32.34%。近年来,恒大、融创等头部房企相继爆发债务危机,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防水建材市场需求随之萎缩,项目回款周期拉长。对于以房地产供应链为主要客户群体的东方雨虹而言,行业下行带来的连锁反应直接体现在业务订单减少与资金回笼困难上。

  应收账款高企则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东方雨虹应收账款余额达到94.09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69.34%。其中,大量应收账款来自已“暴雷”的房企,回收难度极大。高额应收账款不仅占用了公司大量流动资金,还增加了坏账计提风险,进一步侵蚀公司利润。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资金回笼不畅导致公司运营效率降低,陷入“收入降、回款难、现金流紧”的恶性循环。

  更引发市场争议的是,东方雨虹在业绩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仍推出与盈利能力严重脱节的分红方案。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1.08亿元,却最初计划分红58.81亿元,分红支付率高达5443%,远超行业中等水准。尽管在监管介入与舆论质疑下,公司将分红方案调整至22.1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又推出同等金额的分红计划,此时分红金额已相当于当期净利润的391%。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分红行为,被市场质疑为“掏空式分红”——在公司业绩不佳、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高额分红向大股东输送利益。

  股权结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李卫国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方式,持有东方雨虹约22.6%的股份。按照近两年累计44.2亿元的分红规模计算,约有10亿元资金直接流入李卫国口袋,大股东成为高额分红的最大受益者。在实控人资金占用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公司坚持大比例分红,其动机合理性遭到广泛质疑,进一步削弱了中小投资的人对公司的信任。

  业绩与治理问题的叠加,直接反映在公司市值的大幅缩水之上。2021年,东方雨虹市值曾创下1581亿元的历史高点,成为长期资金市场追捧的“防水龙头”。但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与公司自身问题频发,其市值持续走低。截至2025年8月25日收盘,公司股票价格跌至13.10元,总市值仅312.92亿元,较历史高点蒸发超1268亿元,跌幅超过80%。市值的暴跌,不仅体现了市场对公司短期经营的担忧,更反映出投资的人对其长期发展前途的悲观预期。